TOP
關閉

【默子-鄉居拾穗】一網「打」盡

2025-04-26

新的魚網需要用心打釘緊紮。(圖/默子)

從小在農村長大,童年時光都像野丫頭似的,全村趴趴走,在嚴父的訓誡下,只允許在村子裡亂跑亂逛,絕對不可以越過大馬路、就是不准到隔壁村子追趕跑跳碰,就算去找同學也不行,連小學時候的每周六、導師領我們下午輪流到各個同學家訪視,也不可以越村落,並非父親強硬無理,主因是大馬路有客運車,貨車,機車來往行駛,就怕萬一,雖然家中手足多,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。

所以整個村子裡的大小角落,幾乎都走遍了玩過了,至於村民?相仿年紀的小朋友全知道,父執輩就只有鄰居的十幾二十戶熟悉,大部分的長輩幾乎難見一面,或者聽聞婆婆媽媽閒話家常內容提到,有時候人名和本尊都搭不起來,連同學的父母祖父母也不一定認識,可以在村子裡趴趴走,就太幸福了,管他誰是誰?那些年代,大人忙生計,小孩忙玩樂,沒有壞人,沒有詐騙集團,三餐能溫飽就是大確幸,或許是習慣了鄉居生活,小小心眼裡就默許不管將來如何?一定要長住鄉下。

撒網抓魚好功夫。(圖/默子)

幾十個年頭走過,就算出遠門工作賃屋短住幾年,總是大都會的過客,到了婚嫁年紀,真的挑了個小村落蟄居了,一轉眼都三十幾年了,鄉下好,至少沒有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吵雜的噪音、沒有壓迫感嚇人的高樓大廈,偌大的平房庭院可以拈花惹草種蔬果,出門就是騎機踏車或開車,那兩三年的新冠肺炎流行時,真的很慶幸住鄉下,關起了庭院的大門,就感覺安全無憂。

先決條件家中糧食要充足,每次採買就是要把冰箱和櫃子塞滿,果然家是避風港,也就是在那些防疫的期間,深刻體會當年父母不准我們越過大馬路的原因,就像那些日子清潔消毒工夫徹底,門口的酒精絕對充足,房子四周天天噴灑,郵差和送貨員走後,更要加強,誠惶誠恐憂心忡忡,幸好大門一關,就彷彿與世隔絕,對於一個喜歡趴趴走的活躍份子,怎麼熬過兩三年?只要逮著機會就要出門走馬看花去。

拉網的手勁夠費力的。(圖/默子)

禁足的時日看電視打發時間,閱讀書寫是良方,院子裏的花草蔬果加減消磨時間,最愛的影集就是尋幽訪勝上山下海的旅遊節目,無法親身經驗,就來個視覺饗宴體會,看到和漁獲有關的影片,就像身歷其境似的,想起那些年去乾媽的漁塭,乾爹的撒網抓魚功夫了得,身材像小不點的老人,一手拿魚網一手拋出去,那個姿勢非常壯觀,也曾經在漁鄉路邊發現就近地利之便撒網抓魚,著實令人佩服讚嘆,漁網非常重,看似輕巧,其實重量比一個國小學生差不多,入了水裡拉出的重量更是加倍加乘,果然術業有專攻。

好不容易盼到新冠肺炎解禁,可以到處趴趴走,絕對要到漁港買些魚蝦貝類,順便就近吃海鮮,到拍賣處走馬看花,眼尖的我瞧仔細了,這個壯丁忙什麼?原來是新網加鉛塊,一定要用鐵鎚打得紮實,如此下海網魚才可大豐收,真可謂一網「打」盡。

 

默子(長年蟄居鄉下農村,熱愛文字及攝影,文章散見聯合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自由時報金門日報講義雜誌等,曾於人間福報撰寫鄉居筆記〉、人生萬花筒兩專欄,喜愛蒔花弄草尋幽訪勝,讀萬卷書行萬里路,擅長從生活中發現值得記錄的人事物。)

 

 

您有可能有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