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
關閉

當代新詮釋 《老派/新藝:藝術銀行沙龍展》 屏美館開展

2024-06-11

屏東美術館舉辦《老派/新藝:藝術銀行沙龍展》。圖_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

〔記者林豊雅/屏東報導〕屏東縣政府今年首度與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合作,6月起於屏東美術館舉辦《老派/新藝:藝術銀行沙龍展》,復刻古典「沙龍展」展示形式,對照當代議題,規劃5大主題、60位藝術家共67件藝術銀行購藏作品,透由老派與新藝兩種概念的對話,創造外在視覺與內在表現的多元想像。

展覽主題包括以輕鬆詼諧手法反思宗教信仰、領袖權威的典範轉移,以及人事物樣貌、日常印象、人為風景、當代靜物等的描繪。圖_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

文化處表示,這次展覽主題包括以輕鬆詼諧手法反思宗教信仰、領袖權威的典範轉移,以及人事物樣貌、日常印象、人為風景、當代靜物等的描繪。來自60位藝術家的作品,其中包括屏東在地藝術家黃彥穎、張新丕、瀰力村男、吳政璋,也不乏與屏東有深厚淵源的藝術家黃至正、蔡孟閶等,以及有3位曾獲得屏東獎。

文化部「藝術銀行」計畫,自啟動10年間已扶植超過1,000位臺灣潛力藝術家、購藏逾3,000件藝術作品。在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接手執行後,更致力與藝文產業合作開創對話契機,讓藝術作品以更自由多變的型態進入到各式空間,為大眾創造出在日常生活就能欣賞、接觸藝術的觀展環境,促進購藏藝術作品的流通,演繹出更多元有趣的可能性。

策展單位指出,此展以當代藝術表現手法,呈現老派展呈形式的想像與重新詮釋題材內容的可能性。「沙龍(Salon)」源自18世紀法國貴族邀集文人雅士齊聚,討論文藝時事、分享收藏之典故,從1725年起,羅浮宮裡的「方形沙龍(Salon Carrée)」成為法國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定期舉辦官方展覽的場地,自此成為展示歷史最初的原型之一。

在沙龍展時代,展示依照作品題材的階級進行高低排序,當時以宗教故事、君王事蹟與史詩文學等內容被視為最高等,其餘類別包含人物肖像、日常風俗、風景及靜物等。對照現今藝術家的創作,內涵和形式與過去不同,期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語彙,帶領觀者一探五大題材在當代可能具有的樣貌。

文化處說,為豐富觀眾的觀展體驗,展覽特別設置教育互動區,以縮小比例的展場空間圖,搭配作品圖卡,讓觀眾可以手動操作體驗,自行策劃獨一無二的沙龍展。展出期間並安排沙龍講座與專家導覽,帶領觀者在古典的形制裡,鏈接臺灣的當代藝術,展期11月17日止,歡迎民眾踴躍參觀。

您有可能有興趣